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征欧洲-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六月五号,奥地利人再次发动攻击。意大利人的战斗力已经弱到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他们很快就被赶过皮亚韦河,如果不是英、法联军挡住奥地利人,奥地利人能一鼓作气打到罗马。
英、法联军加入之后,奥地利人再次失利,他们在第二天就被赶回出发点,然后节节败退。
截止到25号,奥地利人有14。2万人伤亡,数万人被俘。
这对奥匈帝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奥匈帝国国内已经没有了兵源,在被俘的那些人中,有些人甚至是第二次被俘。
要知道,当初协约国释放这些战俘的时候,他们都承诺不再加入战争。
但现在他们违背了自己的承诺,所以会遭受长时间的劳役作为惩罚。
不仅是德国人对奥匈帝国失去了信心,奥匈帝国自己人也开始四分五裂,匈牙利想作为一个国家独立出去,这时分裂的征兆,卡尔一世尽力挽救他的帝国,为了维持局面,卡尔一世宣布将帝国转化为联邦,所有的民族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国家委员会,甚至连卢塞尼亚这样的小民族都可以。
卡尔一世的努力再次失败了,他的想法不仅没有凝聚已经四分五裂的人心,反而滋生了更多人的野心,很多国家宣布自治,那些非奥地利人组成的部队,比如克罗地亚人、捷克人、马扎尔人组成的部队纷纷解散,士兵们扔掉没有子弹的步枪选择返回家乡。
看上去,奥匈帝国的覆灭指日可待。
这样的奥匈帝国是没有任何底牌的,于是协约国没有给卡尔一世想要的和平,卡尔一世的国家正在崩溃。
德国人释放的和平信号让所有人都不得不重视,因为德国还保有战斗力。
只有潘兴对德国的善意不感冒,到8月份,在法国的美军士兵已经达到100万人,这些人都是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当然不会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同意结束战争。
于是战争继续,潘兴集结了100万美军,在11万法军和3000门火炮的配合下,准备进攻德军防线上的圣米耶勒突出部。
战争打到现在,法军士兵已经不想作战,他们打心眼里厌恶战争,哪怕是开上战场,法军士兵也只承担炮兵之类的辅助工作,很少有冲在一线上厮杀的。
在世界大战中,法军的炮兵进步很大。
战前,法国人走了弯路,他们醉心于75小姐优秀的性能,拒绝任何改造。
在世界大战开始时,法国只有300门中大口径火炮,到了1918年,法国已经有了6000门。
鲁登道夫遇刺后,德军的指挥权重新回到兴登堡手中。
兴登堡再次从幕后走上前台,主持已经摇摇欲坠地战局。
此时的德军,虽然伤亡惨重,但仍有100个师可以用于作战,但他们的防线很长,因为太过分散,这严重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
兴登堡走上前台之后不久发布了第一个命令,兴登堡命令部队放弃大概200平方英里、纵深达13英里的法国土地——整个圣米迦勒突出部。
这让潘兴非常失望,潘兴本来打算在9月7号进攻圣米迦勒,但由于法军的大炮移动缓慢不得不推迟,如果法军大炮能及时到位,潘兴有信心打出一场足以令美军扬眉吐气的战役。
相对于目前美军的实力和他们获得的战绩,这实在是有点不对等。
9月12号,美军在一天之内攻占圣米迦勒突出部,但这没有给潘兴带来任何喜悦之情,因为德军主动放弃了这里,美军只获得了大约6000名德军战俘。
这些士兵也是主动投降的,他们甚至未发一枪,这让美军的胜利看起来就像是被施舍。
于是潘兴继续进攻,这一次,潘兴的目标是墨滋河附近的高地和阿尔贡森林,这个骨头可不好啃,德国人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强度堪比兴登堡防线。
虽然对手占据地利,但潘兴决定必须强势,于是要求部队在半个月内完成进攻准备。
就在判刑准备进攻阿尔贡森林的时候,黑格也准备发动进攻。
黑格现在手里有四个集团军,并且有法军相助,从世界大战爆发以来,黑格从来没有感觉到手里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于是黑格决定做点什么。
黑格选择的攻击目标是兴登堡防线。
没办法,自从兴登堡上台后,兴登堡防线之外的所有突出部都被德军放弃,德军就守在兴登堡防线内,等待各方都在正在努力推进的和平。
除了美国人。
世界大战打到现在,就算是德国人认输,他们也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强国,任何人都不敢忽视他们,从这一点上说,德国人已经成功了。
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想结束战争,因为德国已经没有了想要挑战英法两国殖民体系的努力,有一个共识是公认的,德国人必须放弃他们的新生海军,虽然在世界大战中那些崭新的海军水面战舰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贡献,但他们的威胁有目共睹。
或许在法国人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肢解德国的幻想,但在英国人心中,他们只想维持欧洲大陆的平衡,既不能让德国强大到可以挑战英国的程度,又不能让法国一家独大。
这个平衡可真不好拿捏。
秦致远的外籍军团终于可以轮休,通过和威廉皇储的密谈,秦致远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必要继续浪费士兵们的宝贵生命去冒险。
话说回来,秦致远现在不缺钱,只要没有贸易壁垒,秦致远可以用钱买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
至于贸易壁垒,这东西本来在出现在的时候法国人就是主导,实在难以想象会用来限制一名法国人。
几乎是从七月中开始,外籍军团分批撤回巴黎和科西嘉,也有一部分要返回远东,前往兰芳成为兰芳国防军的一部分。
嗯,兰芳,那个秦致远还没有踏足过的地方,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将成为外籍军团的家园。
第380章 分赃
现在的德国国内,权力最大的威廉皇储,他负责德国政府目前的改革,要把德国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以取得和协约国和谈的资格。
至少,那应该是一个协约国认可的民主国家。
九月份,接替郝特林成为德国首相的马克思亲王就向美国总统威尔逊发出外交照会,接受威尔逊在年初提出的和平条约。
威尔逊马上回复,用近乎友好的态度敦促德国切实接受“十四点”。
这是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的一次取得世界性大国的认可,威尔逊有理由因此对德国表示友好,哪怕是双方正处于战争状态之中。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才是常态,战争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或许明天战争结束,后天德、美两国就会恢复贸易。
当德国人同意“十四点”的消息传到爱丽舍宫和白金汉宫,马上引起英、法两国的强烈不满。
矛盾的焦点还是集中在民资自决上。
德国在战争中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当然同意“十四点”,但这对于眼看就要大获全胜的英、法两国来说简直就是故意恶心人。
但“和平”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英、法两国也不能一意孤行,于是英、法两国借口德国仍然处于动乱状态中,拒绝和德国政府进行谈判。
在拒绝德国政府和平提议的同时,英、法两国在前线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击,试图击破兴登堡防线,把战线推至德国领土,逼迫德国无条件投降。
此时已经到了十月份,美国人终于把德国人逐出阿尔贡森林,但美国人付出了2。6万人阵亡,9。5万人受伤的代价。黑格的进攻还是没有任何进展,英国人在这两个月内的伤亡高达18万人。
或许是知道已经被逼迫到悬崖边上,德国人表示出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的伤亡小于协约国,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总兵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协约国。
此时的协约国——或许在美国人加入之后,叫做“盟国”更合适。
此时的盟国拥有近600万兵力,飞机、坦克和大炮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以秦志远、莫纳什、巴顿为代表的盟国新一代将领已经不再使用人海战术,而是使用钢铁在消耗德国人的生命。
十月初,加拿大人终于突破了兴登堡防线,他们一共使用了94万发炮弹,而他们对面只有十万德国守军。
在随后的战斗中,盟军每天发射1。2万吨炮弹,其中包括28万发75小姐炮弹。
德军炮兵此时已经无力还击,他们只能被动防守,每天都战战兢兢的生活在布鲁赫米勒创造的弹幕阴影中。
十月中,取得突破的地段越来越多,德军虽然伤亡惨重,但如果盟军投入地面作战部队,德军的反击依旧猛烈。
海军陆战队在抵抗,巴伐利亚部队在抵抗,甚至连那些已经被打的残缺不全的步兵师都在抵抗。
在某些阵地上,德军战斗到只剩下军官和机关枪,但军官会把自己变成机枪手,只要还能动,就坚决抵抗盟军的进攻。
十月中旬,雨季终于到来,道路变得泥泞,运输极端困难,盟军的大炮还是很多,炮弹在港口堆积如山,但运不到前线。
以为连绵的阴雨,战机无法升空,坦克陷在泥坑里,而远处德国人的机枪仍在嘎嘎作响,时断时续,听上去随时会停止,但从来都没有停止。
协约国终于认识到,困兽犹斗的德国仍然有反抗的能力,他们不是任人宰割的奥匈帝国。
十月底,一份报告提交到雷蒙·扑恩加莱的办公室,战争委员会评估了德军的军事潜力,估计如果把战火烧到德国本土,用武力彻底征服德国人,那么战争将持续到后年,法国将为此增加50万人的伤亡。
雷蒙·扑恩加莱看完报告之后,在上面批示“适可而止吧”,然后派人把报告转交给克里蒙梭。
雷蒙·扑恩加莱明白,现在停止战争,会为将来埋下隐患,因为战火没有烧到德国本土的事实,会让德国人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战败,他们是败在缺少盟友上。
那么在将来,战争有可能再一次爆发。
但雷蒙·扑恩加莱没有办法继续战争,法国政府的财政已经枯竭,甚至连美国人都不愿意在贷款给法国政府。
美国人想当救世主,以一己之力挽救欧洲于水火。
在九月份,扑恩加莱试探性的向威尔逊提出想不偿还贷款,但遭到美国拒绝。
那么这笔钱只能转移到德国人身上,而如果要让德国保留偿还能力,那么就不能把德国打成一片废墟。
劳合·乔治显然也是这么认为,因为就在罗马教宗派出的特使抵达伦敦之后,劳合·乔治也同意停战。
十一月八号,天主教中央的马提亚斯·尔兹伯格率领的谈判团抵达贡比涅,面见盟军总司令福煦,请求开始停战谈判。
福煦明确指出,没有任何谈判的可能,德军必须无条件投降。
福煦同时指出盟军之所以同意停战一个月的前提是:德军在14天内撤出莱茵河东岸,废除《布列斯特条约》,回撤到1914年8月1日的东部边境线,交出5000门大炮、3000门迫击炮、3万挺机关枪、2000架飞机,同时放弃德国在东非的属地。
尔兹伯格没有马上答应这些条件,经过三天的协商之后,尔兹伯格最终同意。
于是《停战协议》在11月11号早晨的11点钟正式生效。
停战一个月,并不是为了避开雨季,而是为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