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字经 讲记-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私庵泄幕母荆独窦恰肥遣荒懿谎芯康摹�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四书中的《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因为是孔子的七十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大戴删定《礼记》八十五篇,小戴删定礼记四十六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后人又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八十五篇。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十九篇《小戴礼》,《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大学》是第四十二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雅是正乐之歌,包括诸侯觐见天子的大雅,以及诸侯宴请宾客的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用的乐章,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国风、大雅、小雅和颂,称为四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
周时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周天子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吏治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从各地的民歌、民谣中了解。时至今日,我们欲知台上人物的政绩,听听老百姓为他编的顺口溜就明白了。故此周朝立有采风制度,各国诸侯都要派专人采集本国民歌、民谣,定期上报周天子。
在“赋比兴”三体之中,赋是直接叙述;比是比喻,由此联想到彼,如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兴是即兴有感,抒发心中的感慨、郁闷和悲哀,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非常注重诗的教育,因为诗可以使人端正思想。人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追求,有思想就会有问题,如果不教育,思想就会走上邪路。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第一篇“关鸠”,还不是引导人们理解什么是正当的男女之爱吗?其次人生在世就会有痛苦和烦恼,西方人用宗教来派遣,我们中国人用“诗”、“乐”来排解心中的情感,使自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认为,学识修养的基本功是要先读诗。读诗并不是要人成为诗人,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情感升华。中国上古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时代的《诗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百科知识大全。孔子培养的政治人才,首先是学识渊博的通才,不是只会一样的专才。
《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一天问儿子孔鲤,有没有研究“诗”的学问?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告诫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知识不渊博,就无法作出好的文章。后世据此,才有“学了诗经会说话,学了易经会算卦”一语。
孔子删诗,上取商下至鲁,共311篇,秦始皇焚书以后,有六篇再也找不回来了。今天见到的只有305篇。《诗经》的传承顺序,据说是:孔子传子夏,子夏一路传下来到荀子,荀子再传毛亨就到汉朝了。毛亨再传毛苌,故有《毛诗》传世。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西周传至第十二主,周幽王,此公荒淫无道,暴虐残忍,宠信褒姒,演了一出“风火戏诸侯”的活报剧。等到犬戎之兵真的杀进朝中,幽王再点烽火,谁也不来了。周幽王仓皇失措,死于乱军之中。太子宜臼回朝即位,是为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时代君弱臣强,五霸七雄各据一方,周王室名存实亡。虽有周天子,但政教不兴、号令不行,等于没有一样。其时各国不再采风而风亡,诸侯不觐天子而大雅亡,天子不享诸侯而小雅亡,宗庙祭祀不继而颂亡。诗的精神丧失了,诗也就亡了。诗既亡,而“王者之迹息矣”。  
孔子看到这种混乱的情形,非常痛心。他伤王政之不行,痛诸侯之专肆,晚年时回到鲁国,根据鲁国的史料,作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名著《春秋》。所以孟子才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至481年间,共计十二公、242年的历史大事记。同时也记载了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
《春秋》一书用字很少,只有一万多字,为后世开创了一种文体,叫做“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用高简的手笔、平淡的语言,用寥寥几个字把历史的结论表达出来。所以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个字的评语,就把乱臣贼子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轼”一字是对犯上作乱者的评语,而有道伐无道叫讨,偃旗息鼓地偷袭叫做侵。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所以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此即“寓褒贬,别善恶”之意。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时年六十九岁,正在做《春秋》。有人打猎在西门外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到这个乱世来干什么呢”!孔子再也写不下去了,《春秋》至此搁笔。二年后孔子逝世,而《春秋》也被后人称为《麟经》。
《春秋》文字太简洁,整部书记述了242年的历史,才用了一万八千字,标题式的大事记下面没有具体内容,根本读不懂。后人于是就来做传,解释《春秋》,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传,就是公羊高、左丘明、谷梁赤三位的作品。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三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三部传书,是齐国人公羊高的《公羊传》、鲁国人谷梁赤的《谷梁传》,还有鲁国人左丘明作的《左传》,是三个人对孔子《春秋》做的演绎。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孔子没有来得及为《春秋》作注释就逝世了,弟子中以子夏的聪明才智亦不能为之续,于是左丘明就主动来为《春秋》做传。左氏本来就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又有师生关系,注解《春秋》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左丘明其时已双目失明,《左传》是由他口述,经弟子们记录成书的。
《左传》以叙事为主,前面一部分是孔子的“经”,后面一部分是左丘明的“传”。全书侧重于以史实配合经文,文笔简明生动,具有极强的表达力,对后世影响最大。《左传》虽是史学著作,却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叙事写人夹叙夹议,精彩之处随笔可见。描写战争尤其出色,特别是描写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邺之战、搴之战、鄢陵之战)的章节,均为千古名篇。《左传》刻画的许多人物,都具有鲜明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如晋文公、楚灵王等,对后世小说的人物描写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左传》之后百余年,才出现谷梁、公羊二传,所以又称《左传》为古文经,《公羊传》、《谷梁传》为今文经。三传各成一家,对《春秋》的解释方法完全不一样。近代的中国革命思想多受《公羊传》的影响,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大捧《公羊》思想,其中就有《春秋》三世:衰世(乱世)、升平之世、太平盛世的说法。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前面说到,读书的次序是先读《孝经》再读《四书》,《四书》通达了再读六经。儒家的经典全部通晓以后,才能涉猎诸子百家的作品。诸子是先秦时期的各种学术流派,他们各抒己见,各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一个人如果没有《四书》《五经》奠定的基础、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上来就读诸子百家一定会糊涂迷路,不知该听谁的好。百家言论有好有坏,有适合的有不适合的,学者一定要有辨别能力。所以首先要打好《四书》《五经》的底子,再读诸子百家的言论。
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贵族局面被打破,教育走入民间,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的风气开始形成。孔子在鲁国讲习六艺,宣传儒家思想;邓析在郑国讲授法律,传播早期的法家思想。任周守藏室史的老子也传播“道德”学说,据传孔子还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墨子更是在聚徒讲学的基础上,组建起一个庞大的墨家集团,有严格的纪律和领袖钜子。由于有系统而严密的组织,墨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墨子也成了后世江湖上帮派组织的祖师爷。
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革,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始著书立说、阐述观点、议论政治,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形成。所谓的“诸子百家”就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归纳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分为“儒墨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及小说家”十大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大家。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太过庞杂,所以要“撮其要,记其事”。撮是概括、归纳的意思,把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总结归纳起来,记住要点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违背“教之道,贵以专”的总原则。
诸子中的下面五位,可以对初学者了解百家学术有所裨益。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还算沾点边,王通是隋唐时期的,怎么也放进来了呢?因为历史上一向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大体上走两条路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继承派和发展派。
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一系。“述”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洁性。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自己并没有创作。《论语》是在孔子身后,弟子们讨论老师的言行,集结而成的,并不是孔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因为出不了函谷关,生生被守关的尹喜子逼着说出来的。老子明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反而留下五千言,不是自己掴自己的脸吗?释迦摩尼佛做的最彻底,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路说一路擦,说完了也擦完了。在《金刚经》中,佛告诉弟子们:我一个字也没说。谁认为我留下了什么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