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满天地,即以与人己愈有(18)。”

楚王与凡君坐(19),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20)。凡君曰:“凡
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21)。
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注释'

(1)肩吾:隐者之名,见《逍遥游》、《大宗师》篇,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曾在哪之战
中,辅助楚庄王大胜晋军,还组织兴建一些水利工程,是楚国著名政治家。《左传》、《史记》等书
有记载。
(2)令尹:楚国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相当于中原各国的执政和后来的宰相。荣华:昌盛显达之
意。
(3)三去之:三次被免职。
(4)疑子:对孙叔敖是否真能作到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有所怀疑。
(5)鼻间:指呼吸,庄子认为,人的情绪变化可从鼻孔呼吸粗细均匀通畅与否窥测端倪。栩(xǔ)
栩然,轻松欢畅的样子。
(6)却:推动、推辞。

(7)得夫非我:官职奉禄荣华富贵之得失,皆为身外之物。非我所有,故不喜不忧,不以得失为
意。
(8)其:指荣华显贵,彼:指令尹。这句的意思是: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令尹,还是在自身。
(9)亡:无。这句是说,如果荣华显贵在令尹,则于我无涉。如在我,则与令尹无涉。
(10)方将:正在。踌躇:住足沉思的样子。
(11)四顾:瞻顾四方之事,以求做好职分内之事,无暇其他。
(12)不得说:不能说服他。言其信念坚定,不为言辞所动。
(13)美人:美色。不得滥:不能使之淫乱。言其清心寡欲,不为声色所移。
(14)伏戏:即伏栖氏。此二句是说,强暴不能使之屈服,帝王也不能笼络亲近。
(15)介:通界,界限,障碍。
(16)濡(rú):沾湿。
(17)卑细,贫贱。惫:疲困。
(18)既:尽,此句语出《老子》:“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
与人可以扩充德行,充实自性,故言愈有。
(19)凡:国名,周公之后。《春秋》隐公七年:“王使凡伯来聘。”说明当时凡国尚存,后来
被灭。其故址在今河南辉县西南。凡亡后,凡君流亡至楚,作寓公。
(20)三:三次或屡次之意。这句意思是楚上左右之臣见王与亡国之君共坐,以为不妥,多次提
请王注意。
(21)不足以存仔,不足以现实之存在为存。言存亡以道不以国,国亡而道存,未尝亡也;国存
而道亡,未尝存也。
'译文'

肩吾问孙叔敖说:“您三次作令尹而不昌盛显达,三次被免职也没有忧
愁之色。我开始时对此怀疑,现在见您呼吸轻松欢畅,您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呢?”孙叔敖说:“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它既然来了就无法推辞,
它去了也无法阻止,我认为官职奉禄之得失非我所有,失去了而无忧愁之色
而已。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况巨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于令尹呢,还是在我
自身?如果是在于令尹,则于我无涉;如果在我自身,则于令尹无涉。那时
我正在驻足沉思,顾及四面八方之事,哪有工夫顾及到个人的富贵和贫贱
哪!”孔子听后说:“古时候的真人,智者不能说服他,美色不能使之淫乱,
强盗不能强制他,伏牺、黄帝这样的帝王也不能宠络亲近他。死生也算得上
大事了,也不能使自己有所改变,何况是官爵奉禄之得失呢!象这样的人,
他的精神历经大山而无障碍,入于深渊而不沾湿,处于贫贱而下疲困,充满
大地之间,尽数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富有。”

楚王和凡国之君共坐,过一会儿,楚王左右之臣多次来讲凡国已经灭亡
了。凡国之君说:“凡国灭亡,不足以丧失我之存在。而凡国之灭亡既不足
以丧失我之存,而楚国之存在也不足以存在为存。由此看来,则凡国未曾灭
亡而楚国未曾存在。”


知北游

'题解'

本篇取开头三字“知北游”为篇名,是《庄子》中比较重要的一篇。集中阐述庄子
和道家哲学的宇宙论、认识论。对最高本体的道作了较多论述,提出道是万物之本,既产
生万物,又在万物之中,并主宰其运动变化,天地万物都不能离开道。还论述道是不可知
的,并对事物矛盾对立,新故相除,死生交替的发展观作了多方面阐述,这些思想对后代
哲学发展有多方面影响。

全篇粗略分为十段,第一段较长,带有全篇总论性质。其中心有二点,一是道不可
知,凡讲说出来的都不是真道;二是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的重要命题,把人之生死,万
物生灭都看作气的聚散,把一切统一于气,气又根源于道,回答了万物统一性的问题。这
些思想在以后各段不断得到充实。第二段,圣人效法天道而行无为之治,天地阴阳四时各
得道而自足。第三段,啮缺问道于被衣,提出真正知道者应是“形如槁骸,心若死灰”,
暗昧无心的样子。第四段,提出人的形体、生命、性命都非自有,而是受天地造化支配的。

第五段内容较复杂,讲了有形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万物生于精,并以形相生的
宇宙生成论问题。还讲天地日用万物得道而成,生死只是自然转化过程,用不着为此而忧
乐。第六段,道无所不在,即在万物中,又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第七段,包括两个
故事,一个通过弇■吊之口,讲述道“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人们所议论的道,都是非
道。一个故事通过泰清与无穷等的对话,又进一步阐述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没有
任何名言与道相符。因此,靠闻见言说不能达于至道。第八段,亦有二个故事。光曜问无
有,讲至道不执著于有无。另一个故事写捶钩老人精神专注而技艺如神,推证不分心于外
物,则得大道而无不通。第九段,冉求与孔子讨论天地之始观问题,提出“古犹今也”,
没有分别。还提出死主各自成体和“物物者非物”的生死观和宇宙观问题。第十段,持守
无为之道,不强求其所不知不能,“至言去言,至为去为”,不送不迎,听其自然,即可
得道。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蹲弅之丘(2),而适遭无为谓焉(3)。知谓无为谓

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4)?何从何道则得
道(5)?”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6)。知不得问,反于白
水之南(7),登狐阕之上(8),而睹狂屈焉(9)。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10)。知不得问,反于帝宫,
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
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11),其孰是邪?”黄帝
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12)。夫知者不言,言者
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13)。道不可致(14);德不可至(15)。仁可为也(16),义
可亏也(17),礼相伪也(18)。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19)。’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20)。故曰:‘为道者日报,损
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21)。’今已为物也(22),欲复归根,
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23)!生也死之徒(24),死也生之始,孰知其
纪(25)!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26)。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27)。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28)。故曰,‘通天下一气耳(29)。’圣人故贵一。”知谓黄
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


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30),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
之,奚故不近(31)?”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32);此其似之也,
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33)。

'注释'

(1)知:虚拟人名。玄水:虚拟河流名。
(2)隐彝(fén):假设之地名。
(3)无为谓:虚拟之得道者,与自然合一无为不言之人。
(4)居:居处。服:行事。安:持守。
(5)何从问道:由何种途径。用何种方法。
(6)不知答:意思是说,无为谓视大地万物为一体,无分别之心,故对所问不知答。
(7)白水:传说中的河流名,与玄水相对。
(8)狐阕:虚拟的山名。
(9)狂屈:虚拟人名。本篇所举之人名、地名、河流名多为虚拟,并含有寓义。
(10)中欲言:正想说的当中。
(11)波与彼:指无为谓与狂屈。
(12)不近:与道不相近。
(13)不言之教:不用言语的教化。
(14)致:招致、取得。
(15)至:达到。这句意思是,道与德不能有意求得,愈是有意追求,愈离道德遥远。无为无求,
与天地同一,则道致而德达。
(16)仁:指儒家之仁,是有形迹的,可有意去作到。
(17)亏:损弃。义:裁断是非的标准。庄子认为,裁断中取其合宜、弃其不宜,故有损弃。
(18)礼相伪:礼是人制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推行中重表面形式,不重内在真实,故易流于
相互欺骗和诈伪。
(19)出自《老子》三十八章。意为道德仁义礼的相继出现,反映社会由无为进入有为,随着文
明的进步,智力的发展,人距离纯真质朴之性愈远,道德也不断下降。只有废止一切文明成果,反朴
归真,回复自然,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
(20)华:同花。比喻漂亮的外在形式。庄子认为,礼是在人与人之间失掉忠信后制定出来,起
约束作用的。既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限制,就必出现种种形式的反限制,从而发起纷争和动乱。所以
说礼是“乱之首”。
(21)损:减损,指减损人之知识、经验、欲望等。无为而无不为:因任自然,不加干预,则万
物各循其性、自行主化、天不自为而成。
(22)今已为物:现已成有形之物。即由虚无之道聚而成体,再复归虚无则难。
(23)大人:至人,与天道无为一体,故复归大道则易。
(24)徒:类。这句的意思是,生与死为同类,就一物说有生死之别,就万物总体说则无生死之
分,此物之生或为彼物之死,生死为同类。
(25)纪:纲纪、条理。
(26)万物一也:气之聚散表现为物生死之无穷变化过程,万物统一于气。
(27)这句是说:人们把自己认为美好的称神奇,把自己厌恶的称为臭腐。神奇与臭腐本没有同
一的客观标准。
(28)神奇与臭腐可以互相转化,从转化观点看,二者又是齐一的。
(29)通天下一气:把天地万物看成一气贯通,这种观点包含某种唯物论因素,但气并未脱离虚
无之道的笼罩,气不过是道的体现,道的作用而已。通,贯通。

(30)不我告:不告诉我。
(31)奚:何,不近:与大道不相近。
(32)彼:指无为谓。
(33)知言:懂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
'译文'

知北游到玄水边,登上隐弅山丘,而恰巧碰到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
“我想问一问你:怎样思索怎样考虑则可认识道?如何居处如何行事则可持
守道?由何种途径用何种方法则可获得道?”问了三次无为谓不回答,不是
不回答,而是不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