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铁马关山-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此,江南大乱已定,岳飞和韩世忠二次搬师回到了临安府。

不过,对于钟相的处理,却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见,吕颐浩担心其它不服朝廷归化的人也会效此先例,自立为主,赵天赐笑道,“如果他有本事能让当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也未尝不可!”

于是心存愧疚的张浚带着他那个被他打得半残的儿子返回了川陕,吕颐浩也想回池州去,可是岳飞和韩世忠这一路走来,如风卷残云般,把沿途的反叛势力围剿殆尽,池州已然没有了叛军,而且赵天赐也的确觉得自己身边需要有这么一位沉稳的老臣,帮自己压压阵,否则船行太速极易翻啊!所以吕颐浩仍以宰辅之职留在了临安府。

赵天赐的另一大收获便是结识了牛皋,吴阶和吴璘兄弟,他发现这三人不但智谋过人,于用兵一道更是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便把他们三人留在了行营中,指导营兵训练。

没过多久,这三人便征得赵天赐同意,把所属各部全部调进临安,进入太子行营参加集训。如此一来,太子行营中各种集训人马在高峰时达到了二十几万人,即使在平日,那里也有近十万人常期驻训。

有了这些本钱,小皇帝赵天赐便开始谋划他的北征大计了。

事实上,他也不得不加快行动的步伐了,因为金人又有新动作了。

自从岳飞收复了建康府,活捉了金将孛尔赤一,长江以南就再也没有金兵的人马了。

金太宗完颜晟把他的四子宗弼训斥了一通,便招来太师过翰,商讨南征事宜。虽然兵败而归的宗弼百般劝说,此时不宜再大举兴兵,但是他的力度和太师宗翰相比,终究还是差了不少,所以完颜晟决定,由太师宗翰总领南征大军二十万,汇同齐王刘豫,号称六十万人马,陈兵江北,准备随时渡江作战。

对于这一切,江南的百姓们却不再象以前一样畏敌如虎,反而都期盼着金兵快点过江来,让他们的新主再一次大展神威,大杀四方呢。

的确,赵天赐以雷霆手段横扫江南各地,仅用了不到月余的时间便平定了各地叛军,那种张驰有度,刚柔并济的谋略和手段,让崇尚英雄的乱世臣民们看到了希望。

洞庭湖的钟相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他回到洞庭湖后,立即宣布撤销大楚国号,解散原有国体建制,以地方长官自居。

最初他的手下杨么等人还心存疑虑,后来发现岳飞等人横扫江南,唯独不理洞庭湖一带,这才让他们放下心来,专心治理地方了。因为与小皇帝有过约定,钟相决定让自己的得力助手杨么充当与小皇帝的联络使者,负责往来传递信函。

而杨么自初见小皇帝之后,便赞不绝口,直言钟相之举绝对明智,乱世有明君,国家复兴有望了。不久他就向钟相提出了另一个要求,他要加入朝廷的军队,北上伐金!

第375章集天下之力

钟相没有同意,赵天赐也不同意。钟相考虑的是他的治理大计,得力助手投奔朝廷去了,不用三年之约,一年就得解体。赵天赐不同意,他是担心这些人和官兵无法相处,而且他也不希望钟相那里太早出问题。

吕好问的丧事办得极为风光,赵天赐亲自扶灵,以晚辈之礼相侍,这让吕家上下感动至极,同时也骄傲得很,有皇帝这棵参天大树可以依靠,吕家的前程风光大大的无限好啊。

金人陈兵江北,洛云飞最忙,圣母教江南江北各处的消息如雪片般飞来,太子公馆的人全部都加入了整理分类资料的队伍中,到赵天赐手中时,已经是经过提炼后的精要内容了。

文官们的悔过书堆满了案头,赵天赐根本就不仔细看,打开大略估计一下字数,差不多的就放过他们了。这些读书人,吃硬不吃软,你给他来点狠的,他就缩回去了。对此,他也只能一声长叹,不能不用,但是又不能过度倚重。

不过范浚倒是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们把悔过书全部刊发在《新民报》上,如此一来便天下皆知了。

朝廷要发兵北伐,《新民报》上早就有了报道,所以整个江南的百姓,无一不是翘首以盼天军北上,收复国土。更有大批热血之士前来报名参军,短短数十天,报名参军的人已经达了到二十多万,而且每天还在递增。

这回轮到赵天赐发愁了。这么多人,拒之门外肯定不行,都收下先不说能不能养得起,起码训练的时间就不够用,他可不想让一群白丁到战场上去送死。

于是,预备役部队就此产生了。

正在他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范浚拿着一份给《新民报》的投稿来找他了。

赵天赐打开一看,只见那是一个叫做“勤政”的人写的一篇关于北伐的文章,整篇文章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数万言,他从头到尾看完,鼻子差点没气歪了。

原来这个叫“勤政”的人论述的观点竟然是南人不宜北征,说北人粗鲁,不服教化,且金人占据北城日久,破坏甚巨,收复之后还需大量人力物力重建,所有这些费用均需由南人来承担,所以北征之事对南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赵天赐拿着这份文章气得双手发抖,“这是谁写的?”

范浚摇了摇头,“为了免除那些讨论时政之人后顾之忧,我们允其使用别名,所以……此人也无从查起。但是李大家近日常在民间采风,据她所言,这种论调在百姓之间已经流传多时了。”

“民间?”赵天赐皱起了眉头,范浚继续说道,“负责战时动员的小内府也有报怨,收到的民间捐银捐物和最初相比,越来越少了。”

赵天赐沉思良久,毅然道,“全文刊发,鼓励讨论!”

范浚有些担忧,“这样一来会不会影响到朝廷备战大计啊?”

赵天赐道,“已经影响到了,如果朝廷充耳不闻民间声音,恐怕还会有人借机兴风作浪。刊发出去,让民间人士自由讨论,我也想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于是,在最新一期的《新民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发了一条长篇政论《北伐之我见》,占了整整两个版面,不但全文刊发了“勤政”的文章,后面还特别署明:欢迎各界人士参与讨论,本报将把最终民意交由朝廷参考。

这下可了不得了,正值朝廷大张旗鼓地准备北伐的时候,突然冒出这么一篇文章来,莫说朝廷官员,即便是民间积极响应备战的百姓们,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难道朝廷要改变主意吗?这份报纸的背后是太子公馆,此事天下人尽皆知。太子公馆是什么所在?那是皇帝的潜邸,他们怎么会允许这样一篇文章出现呢?

于是,朝廷准备罢战议和的“小道消息”开始流传起来。

仅仅三天时间,范浚便收到三百多份稿件,几乎一边倒地责问,是谁允许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让这么一篇东西出现在报纸上的。

范浚则一概不理,把他们的稿件择优原文刊发在上面。

报纸上出现了一正一反两种论调,思维敏锐的人马上就捕捉到了这其中的涵义,于是一场关于是“战”还是“和”的全民大论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仿佛要配合这场论战般,朝廷下令,所有战时动员工作暂时停止,征兵工作也暂告一段落。

至此,“议和”的呼声开始压过“主战”的声音,甚至一些坚定的主战派也开始动摇了。

首先坐不住的人便是吕颐浩,他拿着报纸急火火地跑来找到赵天赐,这种时候怎么能允许这种言论出现呢?可是在和赵天赐密谈了两个时辰之后,老吕便喜笑颜开地离开了,随后他便以“家天下”为别名,发表了一篇长达四五万字的《家国别记》,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建炎南渡,新皇登基后的绍兴改制,俨然就是一部编年体的大宋史记,只不过这其中加了很多他个人的评论,大宋是如何由盛转衰,由强变弱的,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这篇文章一出现,本来吵得火热的战和之争竟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因为是人都知道,能写出这种文章的人,必定位居中枢或是宰辅重臣,否则别人不可能知道的那么详细。

“皇上在犹豫什么?”钟相眉头紧皱,手里拿着最新的一份《新民报》喃喃自语道。

“大人,皇上是怕有后顾之忧啊!”杨么年约四旬,身材高挑,面皮白净,颌下两缕长须让他看起来更象一个儒雅的读书人。

钟相道,“皇上想多了,值此大事将起之际,岂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啊?”

杨么道,“大人,我不这么认为。”

钟相知道他智计远胜于己,拉着他坐下来说道,“你跟我讲讲,皇上是怎么想的?”

杨么坐下后说道,“大人请看这篇《家国天下》,如果我所料不错,此文必出自吕相之手,而吕相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怎能没有皇上的授意?所以我推定,皇上是在等!”

“等什么?”钟相问道。

“他老人家在等那些重要的人出来表态。”杨么道,“民意说到底来脱不开自身的那个小圈圈,真正会影响到朝廷决策的是那些朝廷重臣,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南方官员和主张议和的人,恐怕不愿北伐是他们的意思。”

钟相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对!皇上真正担心的是这些人。你马上以我的名义也写一篇文章,把我们的态度告知天下,也好让皇上放心。”

杨么点头道,“好,我这就去办!”

第二天,钟相以“洞庭湖钟相”的实名署名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长达十万字的《愿为国土捐我身》的壮志豪文,《新民报》全版刊发,顿时引发了一场巨震。

谁不知钟相是什么人?那可是洞庭湖上的朝外朝,此人竟然也在有“国家”背景的大报上发表实名文章,放言愿为恢复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豪情壮志岂是那些食君之禄的当朝官员可比的吗?

于是剧情迅速反转,他钟相都敢说这样的大话,我们凭什么不能?转瞬间各种各样的实名署名文章纷至沓来,中心思想都只有一个,请战!

范浚笑了!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赵天赐暗松了一口气,是时候了。他把范浚叫了过来,“咱们共同署名,发表一篇结语,结束这场辩论吧!”

于是在随后的新报中,署名为“国家大政”的作者发表了一篇五万多字的“社评”,详细阐述了让大家参与辩论是战是和这个问题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并在结语处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骚更短,

浑欲不胜簪。

最后还附上了当今皇上的寄语:但愿从此汉儿不为奴!

这一番下来,所有原本还主张议和的人全部闭口不言了,他们当然不会担心朝廷会把他们怎么样,但是心中难免有点失落,好象站错队了?

没过三日,钟相便遣杨么送了二千石军粮过来。

在密室里,赵天赐接见了杨么。

“钟将军那里情况怎么样?替我感谢他关键时刻助我一臂之力!”赵天赐道。

杨么见过礼后便坐在他身旁,闻言道,“我家大人并没有帮皇上做过什么。”

赵天赐笑道,“要不是你的那篇《愿为国土捐我身》,是战是和的论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呢!”

杨么笑了笑,“皇上果然英明,竟然能猜出那是出自我的手笔。”

赵天赐道,“这也不难,我见过你请战的奏表。”

提及此事,杨么还有些不甘心,“皇上,我本就是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