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调教大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婶子就多吃点!”唐奕给六婶添上白饭,还不时为其添菜。
  一餐下来,六婶吃得香甜无比,抹了抹嘴道:“行了,等老身的消息吧。”
  说完,提着马老三早就准备好的活雁出了门。
  唐奕等人送到门口,眼见着六婶一手提雁,一手摇晃着绢帕,步上长街。
  此时,唐记门前已经开始有食客聚集,看六婶提雁出来,当然知道这是纳采旧俗,都以为是唐大郎的好事呢。
  “六婶子,这是帮大郎去说合好事?”
  早就听说,唐记食铺是西市早赚钱的餐食铺子,没想到这么挣钱,这才开了半年多,就能挣够老婆本儿?
  “三叔莫要说笑。”唐奕一板脸。“小子可才十四,还不想现在就找个管家婆!”
  “哈哈哈……”大伙一阵哄笑。“十四咋了?十四也不小啦,娶个知冷知热的在家里头,才踏实啊!”
  唐奕无奈笑道:“早晚让你们把我给教坏了。六婶这是帮我大哥去说亲,莫要再取笑于我!”
  “哦?”众人一声轻疑,原来是给马大伟去说亲。
  “不知看上了哪家小娘子?”
  “张家四娘!”唐奕扔下一句,就折回了店里,留下一众呆若木鸡的街坊邻居。
  被唤作三叔的那汉子愣了半天,才不禁摇头苦笑,“这马老三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别说是马大伟,就算是他们的主家唐大郎惦记张四娘,那张老板都不一定乐意。
  你们家一个佣户,要钱没钱,要地没地,凭啥啊?
  就凭你马大伟长的顺眼?


第7章 宋之疾
  心里惦记着六婶去张家提亲是否能成,马氏夫妇整个早上都是心不在焉。唐奕见他们也无心照顾买卖,干脆提早收档,只卖了五锅就收了。
  三人所性坐在店里大眼瞪小眼,等着六婶回来。
  辰时都过了,也不见六婶回转,另一个意料之外的人却进了唐记。
  “老人家……怎么是您?”唐奕一见来的那人,就迎了出去,正是昨日那位儒风老者。
  老人一笑,“怎么不能是我?”
  唐奕挠了挠后脑勺,“能,当然能。只不过昨天一番狂言,气着了老人家,小子以为老人家再不会登我这小店的门了呢。”
  “好求存异,对事不对人,是为君子也。况且,大郎昨日之语也非狂言,比我这个老头子看得还要通透喱!”
  ‘老人家过奖了……’唐奕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急忙绕出柜台,引着老人在店内落坐。老人不计前嫌,心胸广阔,让唐奕更加的敬佩。
  “老人家您请稍坐,小子这就亲自下厨烧几道小菜,算是给您赔罪了。”
  老者伸手拦住唐奕,“不用麻烦,老夫不是来吃饭的。”
  “那您,这是……”
  “我来找你聊天啊。”老人玩味笑道。“既然大郎昨日把改革之道说的不可为之,那老夫倒想问问大郎,大宋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唐奕心说,原来是不服气,又来吵架的。
  其实,唐奕还真想歪了。
  昨天唐奕一番惊世之言,喷得老人家一天都没反过味来,唐奕的凿凿之言一直在耳边轰鸣。
  错了吗?
  急了吗?
  那到底应该如何救大宋于水火呢?
  整整一天,老人家翻来覆去就念叨着这几句,搅得全家上下一天都忧心忡忡,以为老头入了魔障呢。
  直到入夜,老头儿才一拍大腿猛然惊醒:
  光想着那番言语,却把说这些话的人给忘了。言虽惊世,但犹不如人!别忘了,那唐大郎只有十四岁。十四岁就能洞悉天下,那将来还了得?
  所以,今天老人家处理完一些琐事,就直奔唐记,要再会一会这唐大郎。
  “大宋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老人家此问更多的是考校之意,并非义气之争。
  ……
  见老人家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唐奕不急着回答老者,而是叫马伯切了一盘卤肉,上了些泡菜、凉拌,又拿出好酒给老者斟满。
  “昨日搅了老人家的食兴,今日小子再陪老人家喝几杯。”
  老者不依,“你先答我,再喝不迟。”
  唐奕无奈道:“老人家心系家国,当真是让小子钦佩。但国朝所面临的问题,恐怕您老比小子清楚得多,又何必问我呢?”
  老者道:“我想听你说说。”
  好吧。
  “一是土地兼并。”唐奕不再做作,认真答道。“这是自秦赢政一统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华夏政权以来,历朝历代都面临的问题。”
  “历代创朝之初,把土地均分于民,使人人有田种。所以一般来说,只要开国君王不太混蛋,新朝之初都会迎来一个太平盛世。但是,农耕型社会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农民对天灾人祸的抵抗力太低,稍遇年景不好土地欠收,就会导致农民破产。而唯一能够维系生存的,就是质押乃至出卖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破产的农民越来越多,土地就会逐渐从多数农民的手中聚拢到少数的富户名下,形成了地主阶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依附于地主阶级,被迫接受地主阶级的剥削,生活更加困苦。”
  “大宋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是历朝历代最为宽松的,所以大宋的土地兼并问题也是最严重的。土地大量的流入特权阶级手中,致使农税逐年萎缩。”
  老者看了一眼唐奕,笑道:“可是,朝廷的税收为何不见减少,反而逐年有升呢?”
  唐奕答道:“那是因为商税的收入渐丰,抵消了农税的缺口。而且,失去土地的农民一部分依附地主阶级,一部分则转移到工商业之中,进一步缓解了阶级矛盾。”
  “而大宋不抑商,使得工商业空前发达,大大缓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隐患。”
  老者暗暗点头,“那另一个问题呢?”
  “二是历史遗留问题,而面临的困境造成的。”
  “哦……”老者一声轻疑。“你倒是说说是什么问题?有哪些困境?”
  唐奕摇头一笑,“国朝是采用科举和封荫两举并行选官。因为唐末武乱天下的缘故,太祖立朝之初唯恐再走回前人老路,所以用文官制衡武将。恐皇权失控,又用士大夫制衡皇权,而官员又是职、权、俸三分而定。这种无处不在的制衡之道致使官冗难除、职权不明。朝庭做事的人少,看戏的人多,政令难行也成必然,朝令夕改更是常态。”
  大宋从立朝一直到神宗年间,官场的职权俸分离,可以说乱到了极点。
  官员任着兵部的职,管的却是户部的事儿,而领的是中书省的薪水……
  这种看似荒唐的事情,在北宋初期却是常态。不单军事上“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官场一样是“权不通职,事不通权”。
  “另一个大问题是国都开封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唐应顿了一下,又继续侃侃而谈。
  “开封地处平原之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若北方来犯,一过国境线就是一片坦途,驱兵不足千里,就能兵临东京城下。所以,朝廷不得不续养重兵戍卫京师,几十万的禁军粮饷平白的耗费在了这一地理劣势之上。”
  “而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之地卖给了契丹(石敬瑭认爹的时候,辽国还叫契丹),大宋北地千里国境亦是无险可守,还是只能用人去填,进一步加重了兵事的耗费。”
  唐奕两世为人,在千年后的华夏,争论最多的就是宋朝。这个华夏文明最巅峰的时代,它既是幸运的,也是最不幸的。
  幸运的是,它拥有一个自汉唐以来最温和、最仁慈的统治者。老赵家一家子都是老好人,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当时的文化、经济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不幸的是,这只温顺的绵羊身边,却围着一群恶狼。
  宋朝的国际环境恶劣到了极点,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宋一样面对如此复杂的边境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会把自己的国都暴露在狼群之中。
  别看宋都开封貌似深处内地,离边患甚远,其实是华夏几千年文明当中最二逼的首都。
  辽骑若想侵宋,只要越过白沟河的国境线,就可绕过所有的城池和防线长驱直入,从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直达开封城下。
  怎么办?只能用重兵去填。
  仁宗朝,北宋常备军有一百二十几万,多数都扔到了京师戍卫和宋辽边境上面。如此庞大的军备,就算再富有的国家也得被其拖垮。
  明朝号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定都北京,紧靠北方国境线。看似凶险,但是别忘了,北京有山海关,有万里长城,还有燕山山脉。要不是李自成那傻缺逼得吴三桂叛了满清,就皇太极那点兵力,再给他二十年也进不了关。
  可是开封呢?要险无险,要关无关。
  有人可能觉得,唐奕说的夸张了,那不还有黄河天险呢吗?
  呵呵……您想多了。
  北宋时期,冬季气温比现在低很多,冬天黄河是结冰的。
  当年,辽军兵临澶渊,为什么宋真宗御驾亲征,又在斩首辽国大将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和辽军签下了让后人诟病千古的城下之盟?
  就是因为事逢冬天,黄河不定哪天就冻上了,宋真宗拖不起了,就连大宋第一斗士寇准也不敢再拖下去了。
  万一要是在入冬之前没能解决辽患,黄河一结冰,辽国大军就可以绕过澶渊直达开封城下。如果真的发生了,那南宋恐怕要提前一百年落笔史册了。
  南有交趾诸夷,边患不断;北有契丹狼族,虎视眈眈。就连李元昊都能凭着一帮党项土匪鼓捣出一个西夏国来,时不时在西北搞出点事儿,再加上一个全祼的首都开封。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大宋不得不在边境、国都蓄养重兵。
  在后世,许多学者、文青诟病宋朝积弱,养了那么多的兵还窝囊成那个样子,谁都能欺负欺负。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
  南北两宋对外战争的胜率高达百分之七十,是历朝历代最高的。但是,办法,就这样儿,大宋还是被北方游牧民族给灭了。
  为什么呢?
  因为全裸呀!


第8章 贼婆子
  “冗官、冗兵大量消耗着朝庭的财税,大宋民间虽然还是一派昌盛之象,但朝廷为其所累,已经有些捉襟见肘,入不复出了。”
  唐奕一口气说完,就一瞬不瞬地盯着老者。心说,考我?老子前世的那个时代信息爆炸,随便抓一个泡论坛的,就能把大宋那点事说的头头是道。
  “至于求变之法……”唐奕沉吟着,“那就不是小子这样的粗人想得出来的了。”
  “足够了。”
  老者没头没脑的一句,弄得唐奕一头雾水。
  “什么足够了?”
  “能有这般见识,足够了!”老者眼中神采奕奕,似是得了什么不世宝藏。
  “唐家大郎。”
  老者神情一肃,十分正色地道:“我来问你,你可愿弃商从文,拜我为师,学习圣人治世之道?”
  嘎……
  唐奕差点没咽着。这老头太可爱点了吧?昨天刚被自己七侃八侃,聊得晕头转向,今天就要收我做弟子?
  唐奕愣在当场,一时没反应过来。老人也不急,目不转睛地盯着唐奕,看他的反应。
  老人还真不是开玩笑。昨天唐奕的一番惊世之言,让老人家一天都没反过味来,唐奕的凿凿之言一直在耳边轰鸣。
  直到晚上,老头儿才反应过来,比起那番言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唐奕这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