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一九零二-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著名的世界政策。

由此分析,德国表现出热情,这其中自然会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应该是涉及到国际间政治关系的变化,出于德国自身的考虑吧?

嗯,肯定是这样的原因。陈文强有了些想法,也意识到自己刚刚的惊喜有些自作多情了。这不过是大国的政治游戏,自己算得了什么呢。可另会错了意,自招讥笑。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甲午战争后,日本已经崛起,西方帝国主义者们对于庞大的中国龙是否将在已经西化的日本的带领下奋身而起是十分担心的。再从德国自身的利害关系来看,最为忧虑的便是受到法俄两国的东西夹攻。

而沙俄在1880年的《柏林条约》后向巴尔干半岛方向扩张受挫,便将扩张方向转向了远东,沙俄与日本两国在朝鲜与中国东北开始了激烈的争夺。德国巴不得沙俄将注意力转向东方,所以一再宣扬所谓的黄祸,希望把沙俄的力量拖在远东。

现在的沙俄和日本正处于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也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而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

德国突然暗示与中国的合作的热情,其用意是什么呢?在陈文强看来,这是黄祸论的升级和调整,有把中国从黄祸论中摘除出去的意思。也就是说,黄祸论可能会专指日本而言。

显然,在日俄的矛盾已经十分激化的情况下,德国方面认为黄祸论已经达到了目的,而且打击面太广的弊端也日渐显露。

在庚子事变前,德国已经逐步确立了其在华销售军火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克虏伯火炮,更是为清廷所青睐。为了巩固市场,德方在清廷内部积极建立人脉,并与清朝历任驻德公使关系融洽,以保持军火销售渠道的畅通。

而且,德国在清政府心目中确立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其军火销售。在占领胶州湾以前,德国并没有大规模武力侵略中国,它主要通过最惠国待遇取得了一些条约特权。中法战争期间,虽然法国施行军事封锁,但德国仍然继续向清政府出售军火。甲午战后,德国还与俄、法一起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其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就给清政府造成一种假象,以为德国是对大清王朝“最友善的西方国家”。当时很多华人也对德国抱有希望,这为其销售军火提供了便利。

但义和团事件后,德国所营造的便利条件几乎全部化为乌有,军火贸易一落千丈。而英日同盟使德国在中国的势力受到压制;黄祸论的宣扬,使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一落千丈;还有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在提交给德国政府的报告中言明:“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使德国政府开始考虑是否能扶持满清来对抗英日两家。

同时,卖给中国武器等也是必要的,如果因此而使中国能拖住日本和英国在亚洲兵力。让英日同盟在和中国的对抗中流光血液,德国便能更方便地在欧洲收拾残局。

所以,德国作出这样的姿态,其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象其他列强国家高规格接待清政府的军舰采购团队一样,不是瞧得起,也不是什么真实的尊重,而是想捞取利润,并且伺机扶植代理人,借以打击对手。

这样详细地分析之后,陈文强虽然觉得不能够太过乐观,但能否从中获取利益,也是值得尝试的选择。当时的中国,必然要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拉此遏彼,才能够在夹缝中寻找到一条兴盛的发展道路。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足够的资本,就要使德国觉得扶植复兴会比扶植满清更有利可图。说白了,就是要有被利用的价值,虽然不好听,但却是事实。

而满清的腐朽无能是列强心知肚明的,对于其的灭亡也有或长或远的估计。这也就有了日本默许或纵容暴力革命党;美国则通过文化渗透和侵略,来培育亲美的政治精英。目的都有一个,培养和扶植在中国的亲近派和代言人,以便在以后的变革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既然如此,德国也就是一个可以选择合作的对象。至少在地缘关系上,德国没有日本那么巨大的威胁。甚至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有对于德国作出的让步和牺牲,都有一把收回的可能。

第五十六章急切,原则

天空中已经布满了乌云,电光曜曜的闪着,照亮了院中枝条乱摆的树木。

“暴风雨就要来了!”陈文强表情平静地说道:“每次风暴过后,都有树木被摧折,而那些地上的小草却少受影响。”

蔡元培淡淡一笑,说道:“你呀,不用说这么多拐弯抹角的话,我只问你枪枝弹药的事情。”

陈文强咧嘴、呲牙、摸下巴,然后摇头,说道:“不行,大批订购枪枝弹药的风险太大。咱们现在一无根据地,二无信得过的武装,孟浪从事,断不可行。”

“商团办起来,不就都解决了吗?”蔡元培停顿了一下,稍有些无奈地说道:“急躁固然要不得,但只是隐忍,下面的同志们恐怕会心生不满啊!”

“合则留,不合则去。”陈文强断然说道:“既然已经身在团体,便当遵守纪律,同心协力。就算有意见,只要组织上通过的事项,也要贯彻执行。如果还要自行其事,不受纪律约束,咱们又何必成立复兴会?”

“那商团成立后,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蔡元培并不甘心地问道。

“只是使情况好转了,并不是都解决了。”陈文强沉吟着说道:“商团体操会获得上海兵备道的许可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可能将是我们所掌握的第一支可以公开化的武装力量。有了这个名义,就可以公开训练,轮训出相当数量的战士。而为了让官府放心,商团将只使用兵备道拔来的几十枝老式步枪,而不会向外订购武器弹药。起码短时间内,商团将保持低调,避免官府的注意和疑心。”

雷再次在低低的云层中轰响起来,闪电用那耀眼的蓝光,划破了黑沉沉的天空。

半晌,蔡元培苦笑着点了点头,沉声说道:“你说得有道理,也是长远之计。只是,唉,天性使然,要学会你的稳重和沉着,确实太不容易。”

“呵呵,风风火火,也未见得不是优点。”陈文强安慰道:“只是在武装起义这种大事上,切不可草率。起义失败,一是打击了同志们的信心,二是损失了自己的力量,三是让清廷加强了戒备。而且,革命是要牺牲,但我们要让仁人志士的鲜血流得最有价值,我们要为他们的宝贵生命负责任哪!”

蔡元培转向窗外,看着闪电中被照亮的暴风雨中狂乱摇摆着的树枝,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一切似乎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四周听不到别的响声,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嘈音。

陈文强没有再说话,外来的影响总是比不上自己的顿悟,让蔡元培自己想通是最好的结果。

说起上海的商团,其渊源起于太平天国之后,上海的乡绅们鉴于太平军曾三次攻打过上海,为了自卫,遂发起组织了沪南上海商团学会,沪北商团学会,南市商团学会,各商团学会均设体育科,名为体操会,实际上就是商团的武装力量。

而复兴会便是要利用这样的名目,与一些富商士绅共同发起并组织上海城商团补习会,设立商业体操协会,从而建立起商人的保护武装——商团。

成立商团武装,便有了可以进行军事训练的正当理由。同时,龙兴堂在暗,商团武装在明,复兴会总部在上海便有了更强的保护力量,安全性大为提高。

当然,这只是陈文强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他准备慢慢将上海的其它商团合并过来。因为上海将要成立或已经成立的商团实在是太多了,有商余学会、基本商团、水果业商团、豆米业商团、参药业商团、救火联合会、清真商团、洋布业商团、书业商团、珠宝业商团、沪西商团、闸北商团、苏帮商团等等。

陈文强当初看到这种情况时很感吃惊,分则力弱,合则势强,如果组织一个商团公会,将这些分散的武装整合起来加以装备和训练,那绝对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力量。

抓枪杆子,这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经济基础筑成,现在已走上正轨,现在自己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上了。

虽然就一般意义而言,政党的财政状况是一个对政党行为和其实质方向发生影响的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比如历史上的同盟会,由于经济问题而直接影响了同盟会的政治运作与军事行动,更是造成同盟会不断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现在复兴会的经济支柱就是陈文强兴办起来的实业,而且随着经营的逐渐扩大,陈文强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稳固。虽然说陈文强不想独断专行,但他的原则还是必须坚持。

不知何时,窗外的暴雨渐渐小了下来,天空中飘起了纤细的雨丝。团团黑云象是上升着,逐渐白亮起来。

“天要晴了。”蔡元培突然开口说道。

哦,陈文强抬头望向窗外,从乌云的缝隙中,一道斜长的阳光照射下来。

“天晴了。”陈文强下意识地说了一句,随后又笑道:“在风雨中搏中固然痛快,但说不定就着凉感冒呢?现在多好,守得云开日出,又见灿烂的阳光。”

“文强。”蔡元培叹息着摇了摇头,说道:“话虽如此,也要照顾到会中同志们的情绪。只是一味隐忍,恐怕人心易散啊!”

这句话触中了陈文强的隐忧,他拿起桌上的香烟,点着火,深深吸了一口,缓缓吐出丝丝烟雾。

好半晌,陈文强才慢慢地开口说道:“蔡先生,你说得对,但也不对。革命是个大工程,梦想着一蹴而就是幼稚的。别看满清对外丧权辱国,软弱不堪,可要想推倒它,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急迫的心理可以理解,我也不否认很多革命者的热血和勇敢,但走的道路不同,我也只能祝福他们,却万万不能迁就。哪怕复兴会因此星散,我也坚持这个宗旨,坚信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最可能成功,并且对国家伤害最小的。”

“我现在也相信革命任重而道远,推翻满清只是开始,要使国家兴起昌盛,更需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蔡元培点了点头,感慨地说道:“虽然我腆居会长一职,总觉力弱难当,但居其位,谋其政,总会尽力安抚同志,使既定的革命道路不致走偏。”

陈文强感激地一笑,停顿了一下,说道:“蔡先生既然这样说了,那我也退一步,在去南洋前制定个行动计划,是祭旗也好,是打响名声也罢,总会给你减轻些压力。”

“刺杀?”蔡元培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个动作小、见效快的办法。

“差不多。”陈文强点了点头,沉吟着说道:“其实我更倾向于发动一场武装暴动,地点呢,也有个模糊的目标。第一,暴动更能打响复兴会的名头;第二,地点选择合适的话,即便失败,也要有撤退周旋的余地,不致被完全扑灭;第三,最好能够长期坚持,哪怕不能主动出击,只要旗帜不倒,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四,有这么一个战场,我们可以不断补充人员和物资,以战代练,慢慢培养出一支能打的队伍。”

“这个想法好。”蔡元培用力点头,“地点的选择是关键,最好是清军防卫较弱的地区,且又便于补给。你说得对,只要旗帜不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