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战奇略-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坚守在形似龟背的高冈之处 。”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 ),东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起
兵反唐,高宗命以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
行军大总管率兵北上讨伐 。(次年三月)当唐军进入突厥境内
的单于都护府北界时,夜幕已经降临,部队安营扎寨、挖掘堑
壕已经完全就绪后,裴行俭突然改令部队立即迁到高冈为营。
有的将领报告说 :“将士们现已安居就绪,不可再惊动他们了。
“裴行俭执意不从,硬是命令部队移往高冈处安营。等到深夜,
风雨雷霆突然大作,唐军原来设营地方,顷刻一片汪洋,水深
竟达一丈多。众将士目睹此种惊涛骇浪的突变情景,无不惊叹
侥幸,并因此而询问裴仁俭怎样知晓必有风雨要来,行俭只是
笑着说 :“从今以后你们只听我指挥就行了,不必问我是怎么
知道的 。”
【原文】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①,宜倍道兼行速过,
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
中,必就地形之环龟②,都中高③四下为圆营,四面受敌。一
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周之寇。法曰 :“历沛圮,坚环龟。
… 30…
百战奇略 ·128·
“④
唐调露元年⑤,突厥⑥阿史德温傅⑦反,诏礼部尚书、检校右
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⑧单于⑨界北,
暮已立营,堑壕既周 ,行俭更命徙营高冈 。吏“吏士安堵,
不可扰 。”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
深丈余,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风雨也,行俭笑曰 :“自今但
依我节制,毋问我所由知也 。”⑩
【注释】
①沮泽、圮毁之地:沮泽,即沼泽之地,圮毁,即被水冲
毁的坍塌之地。圮,马本及唐本皆作“北 ”,今从王本和汪本。
②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的形似龟背之地。
③都中高:意即居于四周低中间高之地。
④历沛圮,坚环龟: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但与原
文略异,原文为“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王本及汪本作“历
沛历圮,坚舍环龟 。”沛,有水草的低洼地。此句意思是:部
队经过沼泽低洼地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时,要选择四周低中间
高的地形宿营。
⑤调露元年:调露,唐高宗年号,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甘露 ”,
今据史校改。调露元年,‘即公元679年;是年十月,东突
厥阿史德温傅举兵反唐,次年三月,裴行俭率军抵达单于都护
府界北。
⑥突厥 :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兴于金山
(今阿尔泰山)南部,初属柔然统治,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
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占有东至辽河,西抵里海(一说咸
海 ),南到阿姆河南,北越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区。隋初,分裂
… 31…
百战奇略 ·129·
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本篇所称“突厥 ”,是指东突厥。
⑦阿史德温傅:东突厥一部落酋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
阿史德湿傅 ”,今据史校改。
⑧次:停留,驻扎。
⑨单于:这里指“单于都护府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
664年)改云中都护府置,
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统漠南突厥部落诸州
事,辖境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
⑩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裴仁俭传》。
… 32…
百战奇略 ·130·
33.争战
【提示】
本篇以《争战》为题,旨在阐述争夺有利地形条件对作战
胜败的重要性问题。它认为,对敌作战中,凡是有利地形,都
应先敌抢占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地形一
旦为敌抢先占领时,就不可盲目进攻它,而要等待敌情发生变
化时再行攻击才为有利。战争的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好坏,
无疑是直接影响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客观因素。占领了有利地
形,就可能打胜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败仗。这在战
争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三国时期司马懿破诸葛亮五攻曹魏
之战,便是体现先敌抢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的成功战
例。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蜀相诸葛亮率军
北出斜谷,向曹魏发动第五次进攻。诸葛亮鉴于此前四次北攻
曹魏“皆以运粮不继 ”(见《资治通鉴·魏纪四》)而未获得
成功,乃分兵于兰坑地区“屯田为久驻之基 ”(同上),以解
决对敌作战的物资保障问题。当时,魏将司马懿率军屯驻于渭
水之南,采取背水为阵、坚壁不战的方针。诸葛亮企图攻占北
原要地以“隔绝陇道 ”,陷魏军于困境而迫其决战。然而,此
计却被魏将郭淮所识破,他向司马懿建议并亲自率军抢先占领
了北原。诸葛亮见一计未成,又施一计,采用“现形于西”而
实东攻的佯动误敌战法,企图东进攻占阳遂,结果又被郭淮慧
… 33…
百战奇略 ·131·
眼所识破。诸葛亮企图先敌占领北原、阳遂的作战行动连遭挫
折后,蜀军面对固守不战的司马懿,已完全陷于无可奈何的被
动局面。此后,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所以没有成功,固然有其
国内政治、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就军事战略而言,蜀军未
能先敌抢占北原要地以实现其“隔绝陇道”而陷魏军于困境的
战略企图,也是蜀军未获成功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倘若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
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
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机
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 :“遇有敌我双方必争
的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占领了,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 。”
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蜀国丞相
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兰坑一带垦田种地。
此时,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驻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推测
诸葛亮一定要争夺北原,便建议魏军抢先占领该地,但在讨论
中多数人认为不必如此。郭淮因此而进一步分析说:“倘若诸
葛亮跨过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区,就会切断
陇道,动摇民心,这将是不利于国家大计的 。”司马懿听完郭
淮的一席话非常赞赏,并派他率兵进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进
占北原,正在构筑工事之际,蜀军大批赶到这里,郭淮于是挥
军迎击之。几天后,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郭淮的部将
们都认为诸葛亮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唯独郭淮看出诸葛亮是
用“示形 ”之法伪装向西进攻的样子,以此诱使魏军前去应
战,而真正企图则是向东进攻阳遂。当天夜里,蜀军果然向阳
… 34…
百战奇略 ·132·
遂发起进攻,但因郭淮预先有所准备,才使魏军没有打败仗。
【原文】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
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 :“争
地勿攻 。”①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兰坑④。是
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⑥,宜先据之,
议者多谓不然。淮曰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
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 。”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
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
攻西围⑦,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
夜,果攻阳遂⑧,有备不败。⑨
【注释】
①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但与原文略异,
原文是 :“争地则无攻。”
②斜谷:山谷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
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
③田: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由 ”,今据史校改。田,这里
作动词,意谓屯田。
④兰坑:地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南。
⑤郭淮。三国魏将。阳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济。
魏文帝时,任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明帝时,任征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长期驻守关右,后任车骑将军,封阳曲侯。
… 35…
百战奇略 ·133·
⑥北原: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与郿县之间的渭水北岸,
军事要地。
⑦西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西国 ”,今据史校改。西围,
乃魏军营垒之称。
⑧阳遂:地名。故址在北原东,即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 36…
百战奇略 ·134·
34.地战
【提示】
本篇以《地战》为题,旨在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述地理条件
与战争实践的关系,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实现“以寡敌
众,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它认为,战争指导者仅仅从兵力
对比上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这仅有一半胜利的可能
性,而只有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同时又能得“地利
之助 ”,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条件时,才有取得作战全胜的
把握性。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换言之,空间则是战
争赖以进行的载体。因此,任何战争无一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
本篇再次强调“地利之助”对作战胜负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十
分正确的。得“地利”者得胜利,失“地利”者遭失败,这在
战争的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十六国时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
动放弃险要地形而终于败亡于东晋的事实,就是一个失“地利
“者遭失败的典型战例。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晋安帝派遣大将刘
裕率兵十万北攻南燕,仅用八个月就灭亡了南燕。南燕的败亡,
除了政治上的腐败和内部不团结等原因外,在战略指导上犯了
弃险不守、纵敌深入的错误,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它从反面
说明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对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这
是战争指导者不可疏忽的大问题。晋军北进,必经大岘山险要
地带。据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