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车,这个曾经的沙场利器,若用不好,反而会成为行军打仗的累赘。

  战国时代战争规模的扩大,范围的扩大,让诸侯们的军费开支也日益增大,财政负担更加沉重,原本的政府税收体系,早就不能满足战争的要求。几乎所有诸侯进行封建化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是要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提供战争的钱粮支持。《孙子兵法》里认为,如果一口气调动10万军队作战,每天的军费就要有千金;《战国策》里也曾说,一场万人规模的大战,无论是胜是败,仅损失的兵甲、马匹,就是“十年之田不能补偿也”。

  与战车渐渐淡出战国擂台不同的是,战国时代,两种新的兵种地位日益重要——骑兵、弩兵。在战国后期的诸侯争霸中,实力上属于当时诸侯里“老大”、“老二”的秦国与赵国,其实各自拥有其中一项兵种的优势,赵国的优势在于骑兵,秦国的优势在于弩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一支实力强大的骑兵,但是在秦国先进的弩箭面前,赵国骑兵经常吃亏。华夏族的科技能力,在弩的研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列国诸侯中相对弱小的韩国,其弓弩的制作水准也是相当高的。韩国制造的大型弩,射程达到了800米。但在这方面,体系最完善的还是秦国,秦国弩的种类,平均射程,杀伤力,都是当时列国中最优秀的,秦国弩兵的射杀能力也远远强于其他诸侯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历次征战中能够获胜,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新作战方式的产生,军事作战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秦国在军事作战理念上的创举,就是独创了弩兵射杀与轻骑兵快速突击相结合的战法。秦国军队临阵打仗,第一轮攻击往往采取弩箭发射的形式,用密集的弩雨压制住敌人。在敌人被射得阵脚大乱时,再发动最后的总攻。同时秦国的轻骑兵往往采取奔袭敌人后路,两翼夹击的方式,完成对敌人的合围。而胡服骑射后强大起来的赵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战法,拥有当时中原最强大骑兵的赵国人,往往采取用骑兵占领战场制高点,利用步兵牵制对手,骑兵居高临下发起冲锋的方式来冲垮对手。赵国和秦国两种不同的作战风格,反映到效果上,就是秦国常常做到成功包围对手,成建制的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而赵国往往能做到用迅猛的打击击溃对手,迫使对手崩溃,但是很难成建制地消灭对方。

  不同国家的军事战术,也是相互间学习的,比如秦国就是很善于学习的国家,秦军之所以强大,正在于他们不断地吸收别人先进的长处。比如秦孝公变法初期,与韩国发生了战争,缴获了韩国的劲弩之后,立刻自己研究,吸收其长处,开发出了威力更巨大的秦弩。在阏与之战中败北于赵国骑兵后,秦国也积极学习骑兵战术,但他们没有照搬赵国人利用气势冲锋击垮对手的作战方法,相反开发出了轻骑兵大迂回的战法,即利用轻骑兵迂回包抄,切断敌人后路,形成对敌人的合围。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的轻骑兵包抄合围战术,把赵国40万精锐送上了绝路。

  战国时代的战争,不再以单纯地在野战中重创对手、确立强者地位为目的,战国时代的诸侯,追求的更多的是要兼并对手的国土,实现自己的独大。所以在战国时期,城防战和攻坚战成为另一个重要作战方式,为了保障自己国土的安全,各国纷纷修筑坚固的堡垒,甚至是长城、壕沟作战,长城作战等防御手段纷纷盛行起来。为了打破对手的城防,各国也纷纷开发新的攻坚武器,比如可以击垮对手城墙的投石机,以及穿透对手重甲的重型弩,也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三】

  战国时代的军事革命,对中国之后王朝的影响,没有因为战国的结束而告终,相反更加深远。

  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冷兵器时代的主战兵种,从过去的车兵变成了骑兵,特别是强大的王朝,其军队都有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而原本作为主战武器的战车,其实并没有退出战争舞台,它很快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战国时代之后,战车的主要作用,往往在安营扎寨,架设杀伤力巨大的重型弩以及储存辎重物资。它成为一种合格的活动防御堡垒,而不再是进攻的坦克。而战国时代战争的演变,对于中国军事思想的另一个影响是:传统的“正战”,不再是战争决胜的唯一手段,相反谋略诡道兵法,却成为战争决胜的关键。中国人在战争方面的思想理解,更加成熟。战争成了一种活学活使的学问,而不再是单纯的拼蛮力。


  第二十五章 秦王朝如何一统江山

  春秋战国漫长分裂局面的终结,来自秦始皇平灭六国。平灭六国的起点,来自于秦孝公改革后的东出争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经过了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一直到公元前238年,嬴政正式亲政。

  这整整123年,是秦王朝吞疆并土的123年。秦惠王时代,秦国彻底收复了西河,打通了东进的道路,向南占领了巴蜀,拥有了稳固的后方基地,占领了楚国的关中地区,削弱了楚国的实力。秦国形成了对六国诸侯的独大局面,打垮了原本是秦国东出劲敌的魏国,压制住了同样有吞并中原之心的楚国,占领了统一天下的制高点。之后的秦昭王时代,是另一个重要时代。这时代的秦国,相继解决了两个争天下的主要对手:齐国和赵国,对一度和秦国并称为最强国家的齐国,秦国以合纵之道还合纵之身,组织五国联军杀入齐国,使遭到重创的齐国再也无力和秦国争锋。之后秦国以必胜的决心,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用动用全国青壮年男子参战的方法,在长平消灭了赵国40万精锐军队,一度是天下老二的赵国,从此彻底失去了和秦国叫板的本钱。在这期间里,秦国一共8次击败中原诸侯组成的反秦联盟,累积消灭六国军队150万人,在当时全中国人口不过2000万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触目惊心的天文数字,他意味着中原六国的青壮年,在秦国的历次战争中遭到了沉重的损失。与此同时,秦国还占有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和五分之三的财富,这时候秦国的控制区域,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公元前238年登基的秦王嬴政,仿佛是一个在球门前捕捉到战机的射手,他的前代君王们经过一轮轮配合,将皮球很舒服地送到了他的脚下,等待他完成最后临门一脚——统一天下。

  【一】

  事实上,对于当时的嬴政来说,要做到这个很不容易。因为这时候的他,说了不算。

  作为后来君临天下的秦始皇,这时期登基的嬴政,年龄只有13岁,国家大权掌握在太后以及相国吕不韦手中。尤其是把持朝政的吕不韦,是这时期秦国真正掌权的大人物。

  吕不韦和秦王嬴政的关系,各类小说以及戏说的电视剧里总是津津乐道。许多影视作品都说,吕不韦其实是秦王嬴政的亲生父亲,这个说法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证明,但可以证明的是,对待少年登基的嬴政,吕不韦的表现比爹还爹。

  吕不韦的发迹,起于秦庄襄王回国即位后。因为他对秦庄襄王有恩,所以被立为相国,秦庄襄王本人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君主,这时期的秦国大政,都是由吕不韦来掌握,国家大事的处理都是由他最后做决定。秦庄襄王在位三年里,吕不韦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于公元前256年灭掉了东周,这等于是宣告了秦国继周天子之后的正统地位。之后他又在山西北部设立太原郡,重新攻占了当年导致长平浴血的上党郡。秦国全面进攻中原诸国的战略态势已经全面完成了。秦庄襄王仅在位3年就去世了,吕不韦以相国身份把持大权。这时期的他大权独揽,甚至国家大事的奏折都拿回到自己家里去批阅,根本不给嬴政处理政事的机会。与此同时,他又和嬴政的母亲——太后私通(俩人本来就是夫妻,当年吕不韦为了巴结公子异人,将老婆送给了他,然后生下了嬴政)。他自己也非常贪婪,在洛阳等地设立垄断的商铺,垄断当地的货物贸易,从中大捞特捞,可以说是集权臣和官倒于一身。这样的人物,不招嬴政恨是不可能的。

  吕不韦在嬴政亲政前做的另一个重要事情,就是编书,他找人编纂的《吕氏春秋》,是战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吕氏春秋一书,全面阐述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的思想,书中的许多思想,特别是“世易时移,变法亦宜”的思想,都成为后来嬴政执政的指导思想。比起战国时期的诸多权臣,吕不韦的行为其实不算过分,在嬴政面前也并不飞扬跋扈,但他真正引起嬴政猜忌的,一是他和太后之间的不清白关系,而且为了掩盖这个不清白,吕不韦反而越描越黑,介绍了一个假太监缪毐入宫和太后私通,借此撇清自己和太后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二是他对六国的四君子有样学样,自己也招纳了三千门客,俨然一派独大势力,这样的局面,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秦帝国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吕不韦的命运,也就早早注定了。

  公元前238年,嬴政正式亲政。而这时候的缪毐,在和太后打得火热的同时,也生出了政治上的野心,他和太后生了两个儿子,企图串通太后发动政变,立自己的儿子当小皇帝。年轻的嬴政,属于少年老成的类型,缪毐的一举一动早在他的监视之下,结果缪毐还没有行动,就被嬴政逮捕了,借着缪毐的案子,嬴政顺水推舟宣布了吕不韦的罪状,解除了他丞相的职务,远迁他回四川。路上,吕不韦因担心嬴政追究,服毒自尽了。就这样,少年登基的嬴政,这才坐稳了秦国的王位。

  而嬴政说了不算的这段时期,也是秦帝国的对外扩张暂时停歇,甚至转入守势的时期,这段时期赵国正好是赵悼襄王在位,此人很有些想法,在位的早期成功恢复了当年的合纵联盟,不但击败了秦国的进犯,甚至还带领着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四国联军攻打函谷关,惊出了秦国一身冷汗。幸运的是,赵悼襄王虽然有志向,但并非英主,看人眼光无能,宠信小人郭开,随着赵悼襄王的英年早逝,中原诸侯中,已经再没有人能够对秦国构成威胁了。

  而韩惠文王这时期为了防止秦国东进,故意派韩国的工匠郑国来秦国,忽悠嬴政开凿郑国渠。嬴政起先上钩,后来查明了郑国的身份和来路,一怒之下想要治郑国的死罪,但是郑国的肺腑之言却让他改了主意:“这个水利工程,也许只能帮韩国多延续几年的国祚,却能让秦国收百年之利。”眼光长远的嬴政,也因此将这个水利工程继续了下去。但被忽悠的感觉总是不好的,嬴政一怒之下,就迁怒于那些生活在秦国的外来人们,这些人在当时叫做“客卿”。公元前236年,嬴政发布命令,要求那些滞留在秦国的“客卿”们,限期必须全都要离开秦国,消息一出就炸了锅,众客卿怨声载道,但你埋怨又有什么办法,秦国法律森严,不听话就要被严惩,还能咋办?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客卿站了出来,他大胆地抨击嬴政的政策,认为嬴政这样做是把人才都赶走,属于自己拆自己的台。这番大胆的上奏,反而得到了嬴政的赏识。这个年轻的客卿,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