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引”,而是避免用战争手段去调整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矛盾和利益。c; 以牺牲弱小国家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英、法、美从本国利益出发,为满足法西斯扩张要求,放弃世界某些次要战略地带,从而牺牲了弱小国家的主权。d; 是处于守势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政策。绥靖和霸权的关系:绥靖是表、霸权是里;绥靖为用,霸权为体。我的看法:“祸水东行”与“避战求和”的结合。
3、绥靖主义政策的发展变化。1938。9慕尼黑会议前,主要表现为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反映了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国家侵略活动既斗争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种态度。它们反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不承认伪“满洲国”,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它们谴责意大利进入埃塞俄为侵略者,并进行了经济制裁,但又不愿彻底实施制裁,最终又取消了制裁。对德意武干西班牙,也实行了不干涉政策,但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定的行为却不愿采取强硬措施。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点,张伯伦达拉第等人从不干涉转到干涉,直接与希勾结,逼迫捷克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用牺牲弱小国家的办法来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保全自己的利益,绥靖政策发展到顶点。
绥靖政策破产的时间:两种看法:a; 1939。3德吞并捷克后,开始破产,表现在英法对德政策从妥协转向对抗,对苏政策从反苏转向联合。b; 直到1940。5德入侵法、张伯伦下台,彻底破产。
4、美国与绥靖政策。30年代,美国是否也推行绥靖政策?一般认为,也推行。美由于国内孤立主义传统的影响,基本上是在中立旗号下推行绥靖政策的。但在罗斯福对法西斯国家的政策有无变化上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罗是绥靖政策在美的主要政治代表和积极推行者,罗30年代的外交活动基本上没有离开“中立法”轨道。另一种认为罗虽受中立法制约,但又同孤立主义进行斗争,同时也较早地意识到法西斯的危险,发出过战争危险的警告。1937。10芝加哥“防疫”演说,抨击日在远东的扩张政策,要求美改变孤立或中立政策,号召建一条反对侵略者的防疫线。大战爆发后即走上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思考题:试列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中的10件大事。试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中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德意是如何由矛盾走向勾结的?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看法。
                                 第四讲   美苏冷战始末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冷战史的研究
1、“冷战”概念的界定:根据美国学者的考证,'波士顿大学教授米歇尔?科特(Michael Kort)',最早使用“冷战”(cold war)一词的是14世纪西班牙政治评论家唐?朱厄?曼纽尔(Don Juan Manuel),他当时写道:“War that is very strong and very hot ends with either death or peace,whereas cold war neither brings peace nor gives honor to the one who makes it”(残酷激烈的热战结束时,不是带来死亡,便是带来和平;冷战则既不带来和平,也不会给其制造者带来荣耀)。19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主义思想家爱德华?伯恩施坦写道,当时欧洲的军备竞赛制造了“冷战”,它“没有射击,却在流血”(“there is no shooting,but there is bleeding”)。1945年,英国一位记者、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想到世界将生活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时警告说,这将是一个“非和平的和平”(“peace that is no peace”),他称之为持久“冷战”。但是“冷战”一词真正开始流行是在1947年。1946年初,美国一位名叫赫伯特·斯沃普的政论家在给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稿中也使用了“冷战”一词,说美国正处在“冷战方酣之中”。翌年4月 16日,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从此“冷战”一词开始流行。特别是这年9月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题为《冷战》的小册子后,“冷战”一词逐渐被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从此“冷战” 一词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家、评论家、政客学者、文人墨士使用最多的词语之一。时至今日,当冷战结束数年之后,关于“冷战”(“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新冷战”)的谈论仍然不绝于耳。那么,二战后开始流行的冷战一词的内涵是什么呢?
国内外学术界的说法不完全相同:美国:1994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国家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集团之间主要为非军事的激烈对抗。”“冷战是一场全面的战争,双方采取除直接军事冲突之外的一切手段展开斗争,以夺取全面的胜利。” 英国:1984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2000年《大英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及其盟国之间公开但有限的敌对状态。主要由于害怕引起核灾难,战争只在政治、经济和宣传方面进行,很少借助武器。” 苏联:1986年《外交词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对苏联所采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断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中国:1999年《辞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上述界定代表这些国家官方的或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界定都不够完整准确。如美国的界定把冷战说成是二战后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苏两大集团之间的争夺,事实上60年代至80年代双方仍然在进行冷战争夺,有时还很激烈。英国的界定有些轻描淡写,也没有包括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对抗争夺。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等。苏联和中国的界定把冷战说成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单方面的行为或政策,事实上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我的界定:1996年《美苏冷战史》:“何谓‘冷战’?所谓‘冷战’,是和‘热战’相对而言的,即指它不是一场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而是二战后分别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战争之外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对抗争夺。双方之所以避免直接战争,是由于害怕引起核战争而导致双方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这就比较全面地表明了冷战的特质及其原因。我们对冷战的概念做了清楚的界定,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冷战史。所谓冷战史,就是冷战的发展进程,就是冷战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全过程。关于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国内外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看法。为了讲述方便,我们在这里用一个模糊的说法:二战后至90年代初。2、美国的冷战史研究:冷战从二战后爆发,至90年代初结束,持续了40多年,世界许多国家都被卷入,给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带来巨大影响。因此,不少西方学者之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俄'利西奇金:《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也将之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冷战结束迄今已经十几年了,但冷战的影响和后果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梦魇还常常萦绕在人们心头。不少人还用“冷战思维”处理国家关系。最近日本有学者就认为中国和美国之间迟早会爆发“新冷战”,呼吁日本为此早日做好准备。因此,加强对冷战史的研究,搞清冷战中的各个问题,总结冷战史的经验教训,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是冷战的一个主角,又是经济、军事、乃至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因此在国际冷战史的研究中也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美国关于冷战史的研究起步很早,可以说它是与冷战与生俱来的。伴随着冷战的爆发与展开,美国学术界也就开始了对冷战的研究。早在1947。9美国著名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就写作出版了一本名叫《冷战》的小册子。(Walter Lippmann: The Cold War: A Study in U。 S。 Foreign Policy; Harper Torchbooks; New York; 1947。)。这可能是关于冷战研究的第一部著作,1947。7 乔治·凯南化名“X”先生在《外交学刊》上发表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可能是关于冷战研究的首篇论文。(George Kennan: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之后,随着冷战的深入发展,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的论著也不断涌现,掀起了冷战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70年以后,随着西方有关冷战初期的政府文件资料的解密,外交史学家有可能在更坚实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更是大量涌现,掀起了冷战史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美1981年出版的著名学者杰拉尔·汉尼斯的塞缪尔·沃克合编的《美国对外关系,编史工作的评论》一书中就说美国关于冷战史研究的著作“浩如烟海”。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与苏联的解体,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欣喜若狂,高呼西方赢得了冷战的胜利。特别是由于前苏联东欧集团长期封存的档案开始解密,学者们第一次可以利用冷战双方的资料进行研究,由此掀起了研究冷战史的第三次高潮。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立专门研究冷战史的学术机构,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如1991年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成立了国际冷战史项目(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同时创办了专业刊物《国际冷战史项目公报》,主要刊载被翻译成英语的前苏联东欧集团以及中国等国的档案资料,也发表各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机构目前是国际上最为活跃的冷战史研究机构,经常举办专题性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如1993年1月在莫斯科与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合作举办了专题即为“冷战”的会议;1995年7月在华盛顿举办了朝鲜战争史专题研讨会;1996年1月在香港与香港大学合作举办了“冷战在亚洲” 专题研讨会;1997年10月在北京与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所合作举办了“冷战与中苏关系” 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在奥斯陆与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合作举办了“关于冷战历史的档案文献” 专题研讨会;2000年1月在香港与香港大学合作举办了“亚洲、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 专题研讨会,等。国际冷战史项目还给前苏联东欧集团以及中国的学者提供经费,资助他们去美国、俄罗斯利用档案资料进行研究。此外,哈佛大学成立了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从1999年开始出版季刊《冷战研究》(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乔治?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分别成立了冷战研究小组。英国、加拿大、挪威、意大利等国也都成立了专门研究冷战史的学术机构。其次,研究成果大量问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加深。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学术界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